常春藤之路 ivytrack.org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教育沙龙:中美家庭教育异与同

2016-2-3 21:2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1753| 评论: 0

摘要: 教育沙龙:中美家庭教育异与同来源:羊城晚报金羊网    主持人:今天的两位嘉宾是: 汪小武,纽约大学物理学博士,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同年考取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主持的中美联合招考 ...

教育沙龙:中美家庭教育异与同
来源:羊城晚报金羊网   

主持人:今天的两位嘉宾是:
汪小武,纽约大学物理学博士,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同年考取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主持的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两个女儿先后被哈佛大学录取。
扈永进(子虚),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教科室主任,在中国从事教育工作逾30年,著有《未经编辑的声音》、《今日教育之民间立场》、《走向批判的行动研究》等三本教育随笔,对中国教育与家庭教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提起中美教育差异,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虎妈”蔡美儿(Amy Chua),她的《虎妈战歌》分析了中美教育的种种分歧和差异。但虎妈毕竟是第二代移民,在美国出生长大,她对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理念和做法的理解未必够今天两位在座嘉宾深刻,因为他们都在中国成长,小武老师在青年时期到美国留学,所以对美国的教育也非常理解。今天我们来探讨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到底在哪里。
第一部分先探讨理念上的差异。首先请问小武老师:蔡美儿书中提到,有70%的美国妈妈认为:
1
)“过度追求优秀的学业成绩对孩子不好。”
2
)“父母要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是件有趣的事情。”
而赞同这两点的华裔移民父母很少,基本为零。据您所知,情况是这样吗?

汪小武:如果在两个月前问我这个问题,我可能会和大家打“太极拳”。所幸是今天提出这个问题,我认为我有很完整的第一手资料回答。因为最近两个月我在美国东部前后举行了十几场家庭教育讲座,这样我就有机会了解很多人对教育的感想。
严格来说,中国家庭确实比美国家庭严谨,赞成这个观点的人比较少,而且少很多,但是如果认真分析,把中国第一代和第二代移民分开,情况就不太一样。对第二代移民家庭,大概有30%赞同,但具体贯彻的可能比较少,因为可能受邻居、朋友影响,但是这个比例也是相当可观的。即使对第一代移民家庭,也不像蔡美儿说的,几乎为零,至少我的家庭就是一个例外。第一代移民赞同的大概有5%10%之间。
蔡美儿的书有个特点,她总是把自己的观点当客观现实来说。当然这也许是宣传炒作的策略。

家庭教育教什么?
主持人:如果用以下几个词语描述美国家长的家教理念,是否准确:自由、独立、尊重、创造性、求异。
如果用以下几个词语描述中国家长的理念又是否准确:严格、听话、精益求精、刻苦、求同?

汪小武:我觉得两者应该往中间靠一点,可能更客观一些。比如,美国家庭的自由也不是像大家所想象的,什么都可以支配的。我女儿的一个同学经常在家里不上课,爸爸妈妈就打电话报警,警察就把他押上学了。这种事情在中国是很少发生的。这是第一。
第二,创造性和求异在一般的家庭也是少之又少,仅限于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 再说中国家庭,听话也就是“孝顺”,现在不知道是父母孝顺子女还是子女孝顺父母(笑)。这种情况在美国也一样。所以我觉得把两者都向中间靠拢会更客观一些。

扈永进:我和大家一样,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成长生活,尽管我们可以到美国逛逛,但对于国外依然不太清楚。但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对国外的理念以及他们伟大的教育家的理念也基本知道。
我个人比较反对赋予某些东西概念,对某些东西标签化。当然,我们今天坐在这里,肯定带有受教育或教育他人的痕迹,个性化的东西。我很赞同刚才汪博士的一个说法。我不能说美国有多少贴中国式教育标签的家庭,但我也很了解,在中国认同这些理念并且想方设法践行的家庭、包括教师不少。
我个人其实对“家庭教育”四个字很反感,因为我认为家庭不是用来教育的。但中国的局面是家庭居然需要教育。家庭是什么?家庭就是家人回去,一起享受家庭生活。家庭都用来教育,是现在中国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当然我说的“家庭教育”指的是狭义的教育,比如家长陪孩子做作业等。
为什么家庭会变成学习的场所?包括我妻子当年也是,晚上孩子一回来就吃饭,吃完饭就写作业。我想很多家庭现在正在或者曾经也是这样的,这是中国国情决定的。我个人认为,原因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均,人们的安全感比较匮乏。目前中国在教育、卫生、医疗加起来不够,而在美国占44.5%
这些问题普通人感觉不到。我为什么说这些?因为有些问题不是家长的错,也不是孩子的错,是根本的利益格局决定了我们的做法。这些年小升初成问题,现在连幼儿园都择校,为什么?安全感不足。我们有时候要原谅自己,原谅自己的孩子。

汪小武:坦率地说,我非常不同意扈老师的观点。这是一种逃避主义。教育并不是做作业,你要教孩子怎么对社会作贡献,这难道不是教育吗?
毫无疑问,我们花很多时间在小孩身上,但是我们并不是强迫他们做作业,我们激励他们创新的思想,在他们困难的时候,我们教他们怎么克服困难,怎么把面前的障碍化成前进的动力,这才是家庭教育
我们认为,作为教育者,作为父母,不该躲避自己的责任,要承担自己的责任,承担自己对社会的义务,不然国家就不可能前进。

扈永进:我要为自己辩解两句,因为他不同意我的看法。(笑)

我们在这里不是要大家同意或不同意某件事,而是让大家都来想一些事情。刚才汪博士曲解了我的意思,我刚刚说的教育是狭义的教育。父母回家不是为了教孩子做作业的。在社会分工越来越明显的社会,不是人人都是老师,父母要提供的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成长,给孩子必要的其他方面的帮助,例如人格形成等。

所以我刚才说,中国家庭教孩子做作业的现象如此泛滥,其形成是有社会客观原因的。父母都有爱孩子的天性。我们家庭必须首先无条件接受孩子,人生有一万次机会,而孩子的身心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汪小武:我赞同,不仅是人,动物也有爱。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可以传递经验、传递知识,而这靠的就是教育。如果我们放弃教育、放弃家庭责任,我们就变成和动物没有区别。

主持人:其实,扈老师所说的是狭义的教育。

扈永进:我的意思是给大家减减压。因为我们都知道,大家都很累,必须要自己先原谅自己、原谅孩子,一个不会原谅自己的人怎么会原谅别人?

汪小武:我同意子虚说的,在孩子压力大的时候减减压,但是不能因为减压取代教育。教育不仅是减压或施加压力,教育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是否应该给孩子自由?

主持人:回到中美教育的理念上,刚才两位老师也赞同,用这些词语形容两国的理念有点片面,我相信在国内,我们在座的各位在家庭教育的时候,也会认同美国的某些观念并且加以实施是吗?比如各位认同,应该给孩子更多自由吗?好像还是不少家长。

家长:有限度的自由。

主持人:您觉得应该给孩子多少自由?

家长:无规矩不成方圆。

汪小武:自由不能取代规矩。我们提倡小孩思想自由,但实际上我们必须有规矩、有纪律。对国家来说,有法律,在家庭,有规矩。

扈永进:在这里我想说说我的体会和看法。规矩要从小建立,这里我可以讲一个个案,做得对不对,请大家判断:

我儿子两岁左右的时候,我们在兰州,当时工资比较低,吃南方的水果不容易。我儿子和太太都爱吃香蕉,最后剩下四条。我躺着看书的时候说:“儿子,去给你爸拿条香蕉。”我儿子却说:“不给你吃。”

我一听,马上坚决让他必须拿。他边哭边拿,我把四条香蕉都吃完了。我吃一口,他就哭一声。从此以后,这个规矩就立下了。

汪小武:很对不起,扈老师,我们家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这就是教育和没教育的区别。(笑)因为我们家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建立一个团队的观念。我们告诉孩子们,我们全家是个团队,大家互相尊重、互相支持,有困难的时候大家一起讨论,有成果的时候大家一起分享。在这种观念下,他们长大以后,有什么东西总是高高兴兴地和我们分享。

我建议,做父母的花点心思去了解你的孩子,看看以怎样的方式从小养成好的习惯,让他们真正得益。一旦养成好的习惯,就像刚刚那位女士说的,有规矩也有方圆。这不是说要限制孩子的自由,因为不仅在家,如果你进入社会,在学校你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基本上行不通,或者你不会受到欢迎,这样的小孩怎么会成功?特别是现在社会信息这么发达,一个人单打独斗,或者你不能和别人合作,想要获得成功会很困难。

创造力与领导力培养可从身边小事做起

主持人:创造力培养,我相信汪老师有很多经验或经历可以和我们分享是吗?

汪小武:是的。也许受我母校中国科技大学的影响,当时我们学校的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都以创造性自豪。所以在我培养小孩的过程中,在创造性和领导力方面我花了很多功夫。

这次我来中国之前有两件事情非常担心,就是我想和大家传输的观念在中国能不能为人接受。其中一个就是:“创造力和领导力能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我先说说在这方面我是怎么做的。我的二女儿在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吃饭时和我们说:“为什么他们总叫我们听他的,他们却从来不听我们的!”她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我们在美国住在一个白人占绝对多数的地方,大概98%都是白人。当一个黄皮肤黑眼睛的小孩跟他们一起玩,他们是不会听你的。但当孩子发出这个声音的时候,我们也看到她确实很烦恼。同时也看到她想在领导力方面能做得更好,但她不知道怎么做。因为我是学理科的,在人文管理方面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就跟她说:“好,凯西,我们到图书馆看看,能不能找到这方面的东西,帮助我们。”于是我们在图书馆找到一本很简单的小册子,回来以后就让她学习。
学完以后我问她:“凯西,你学到什么技术?有什么心得?”她当时才五年级嘛,想了一想,最后说:“这个书说,每天休息之前花一分钟时间思考一下,今天什么事情做得好,什么事情做得不好,下次怎么克服。”
她说出这样的话我觉得是很好的苗头,我说:“那好,我们就这样做。”
所以每天晚上吃过晚饭,我们就花十来分钟时间陪她,问她今天在学校什么事情做得好,什么做得不好。
有一天,她告诉我,我一个朋友生病了。我问她:“那你应该怎么办?”
她说:“我也不知道。”
我问她:“如果你生病了,你最担心什么?”
她说:“如果我生病了,我最担心没办法完成作业。”
我就说:“那你朋友会不会也是这样?你应该怎么做呢?”
于是第二天她放学之前,把所有作业搜集起来,让我们开车给这个朋友送去。这个朋友当然很感激,所以她们的关系变得更加好。这样一来,凯西就发现,这个方法很好。以后所有她朋友生病就主动把作业送过去。

还有一次,她回来说:“爸爸,我一个老师生日,如果只唱一首生日歌好像没什么意思,我应该怎么做呢?”她说,我买礼物好不好?
因为我太太以前是当老师的,我建议:“我也不知道,你去问问你妈妈吧。”
于是一家人就坐下来商量。
我太太说:“你才五年级就买礼物给老师。要是我是老师,我觉得不太好。我希望你能发出内心的声音。”那怎么才能发出内心的声音呢?于是孩子就自己做了一张生日卡,上面写了一首诗。
结果第二天送给老师后,老师很高兴,就在课上读了一遍,同学们都拍手鼓掌。结果那天晚上回来她说的兴高采烈的。于是她得到一个启示:“以后所有朋友的生日她都给别人一个惊喜。”
她把这个传统一直带到哈佛去了。有一次,老师上课的时候忽然打出幻灯片:祝某某同学生日快乐!同学们和这个教授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而这背后的工作就是凯西做的。
领导力并不是说我一定要多么伟大,登高一呼。我觉得就是通过这样具体的一件件小事,让她的同学都听她的话。
我想如果我们每一个父母都能这样启蒙我们的孩子,这根中国美国的教育没什么关系,对不对?我建议大家不要觉得这个问题很抽象、很高深。我们想一想:领导力、创造力这些事情,每个人都可以做。

关于创造力,我这里又举一个小小的例子。我的老大很斯文,每天都按时完成作业。她有一个特点:动手能力比较强,心气又比较高。在中学的时候,选学生会干部,她也屁颠颠去参选。
但因为是白人社区,她拿不到选票,就很生气,她说选举为什么不是按照你的能力选举,而是按照你有多少人支持来选举呢?
但客观事实就是这样子。面临这种情况,我们就想了个办法,我们告诉她:“没关系,你拉不到选票,你可以帮美国人提倡创造力。”怎么办?我们就出了一个小小的花招,我们说:“你自己办一个俱乐部,不就体现了你的创造力了吗?是你自己创办的俱乐部,你当然是领导了,对不对?”一箭双雕。
她果然就这样做了。一个小孩子把这件事情做成了,你不能否认他的创造力和领导力对不对?大家一定不要为眼前小小的障碍难住,要想办法利用它,转换它,成为你的动力。为什么创造力和领导力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我就把这个故事延伸下去。
后来她上高中的时候,想参加全国化学奥赛,可是很遗憾学校不参加。对大多数人来说,学校不参加,我就不行了,找到了很好的逃避借口。但,我们不应该逃避。想想自己的目标,应该继续往前走,如果有条件的话就利用,没条件的话就去创造条件。学校不参加,我就建一个校队!因为她可以办俱乐部,所以建校队不难。既然建立了校队就努力准备,最后果然获得化学全国比赛的奖项。但是你想一想,如果你不迈出第一步,不创立俱乐部,以后就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建校队。
通过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领导力,最后激发他学习的热情、主动性,这个不可能通过刻苦得到,也不可能从黑板上学到,对不对?你必须要有勇气面对困难。所以我认为美国提倡的创造力和领导力可以改变的环境,让我们做出别人认为我们办不到的事情,只有这样你的小孩才能获得比其他人更高、更大的成功。

汪小武:我此行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推广创造力、领导力切实可行地落实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刚来的时候还担心我的工作会进展得不顺利,但现在非常顺利。
我希望中国的学生在大家面前体现出他们的创造力和领导力。这次来中国之前,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位乡村老师,他们非常贫困,但这位乡村老师非常坚持,他创造了一个文学社,鼓励同学们发表文章,我来之前他委托我,能不能向社会发出呼应,希望城市的同学、家长、社会等向他们捐书,支持文学社。我把这个呼吁发出,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支持,不仅仅有同学组织发起为他们买书,为他们出版文集,并准备在深圳创建文学社分部。这就是创造力,我们不应该用制度及现行条件来限制我们手脚,如果我们不努力,逃避,那我们永远不能前进。

子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提供一些资源进行引导,其实是不错的。有次我儿子想参加辩论赛,问我怎么办,我说你自己读书,我给他提供书目,让他提前两个月读,其中读不懂的,我们拿出来讨论,程序跟怎么辩都清楚了,最后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再来讨论。所以作为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资源。

主持人:我们进入下一个话题,刚我们讨论了中美理念和观念上的一些看法,现在我们来探讨在做上的看法。刚汪博士讲到他的女儿经历时,提到他女儿在美国参加化学竞赛,同时也参加了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想问下汪老师,美国人对这两种竞赛是什么看法呢?

汪小武:美国人一般以平常心态来看待,但是对一些学习很优秀的孩子和重视家庭教育的孩子也很重视。

如何定义成功的孩子与成功的教育?

主持人:最后一个话题,比较宏观点,“虎妈”在华尔街日报的文章《为什么中国的父母更优秀》中第一句就说“许多人很好奇为什么华裔父母能培养出典型的、成功的孩子?”

请问两位怎么理解所谓的成功?

这里我再补充一个材料:一个毕业于美国普利斯顿大学计算机专业,曾经在google工作,后来离开google自己创业的一位台湾到美国的移民,她看完“虎妈”的故事后反思什么是成功。她说在很多人眼中,狭义的成功指的就是高分、常春藤学校、高薪工作,以这个标准,这位女孩子在美国的亲友,在美国的其它亚裔人眼中是成功的,一直成功到她离开google,自己创业吃了很多苦头,她身边的人就不认为她是成功的了。在这里,小武老师的两个女儿也考上了哈佛,的确在很多人眼里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请问您怎么理解这个成功呢?

汪小武:我理解的成功是孩子把他们的潜在发挥起来,做真正有益的事情。对于“虎妈”的成功,坦白地说,我是不赞同的,因为她教育孩子的方式鼓励孩子里含着压力,孩子进入常春藤学校,是不是成功呢?坦白说,我认为不是。这只是绚丽的第一步,真正的成功是自己能够为社会做出有益的事。

主持人:或许我们这个话题可以换个方式来探讨,我们陪着孩子,到孩子18岁,我们希望给孩子一个怎样的未来,希望孩子以后过怎样的人生,大家在这一点应该很多话可以说吧?

子虚:我觉得他能够自食其力,过一种比较有趣味的,相对比较从容的生活,有女孩子喜欢他,也有他喜欢的女孩子,他这样的人生我认为是成功的。当然他的生活也可以切换,我认为成功的概念应该比较多元化。我们应该用长线来看待我们孩子的未来。

汪小武:我赞同扈老师刚说的成功是多元化的,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环境资源是不一样的,我们更不应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定义成功。当然我也反对扈老师说的反对拼搏和努力,从家庭的角度,你也应该努力,如果不努力,那样要成功也只是一种逃避,自我逃避的成功,因为你没有努力,就没能发挥你的才干。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常春藤之路 ivytrack.org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4, 2024-12-12 23:35 , Processed in 0.033543 second(s), 17 queries .

返回顶部